English

积极促进和引导群众的文化需求

1999-02-08 来源:光明日报 周炳成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总量的扩大,还是结构品种的丰富多彩,以及质量档次的显著提高,都是过去所不敢想象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化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文化需求占居民总需求的比重仍然较低,距小康标准尚有距离;文化需求结构不尽合理,娱乐型消遣型成份比例较高,知识型成份较低;由市场机制所诱发的不良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蔓延等。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认真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群众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引导群众文化需求结构科学合理。

第一,加强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思想引导。

居民的文化需求量及其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影响居民的文化需求量和文化需求结构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居民的文化素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物质需求同精神文化需求产生的动因不同,物质需求一般产生于人的衣食饱暖等生理欲望,与消费者的文化素质没有太多联系;文化需求则不同,它产生于人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欲望,而不同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的人,精神欲望的强弱及档次是区别很大的。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才会强烈,因而对于属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才会旺盛,而且这种需求的层次才会高。除了居民文化素质外,时尚的消费心理也有一定作用。消费者偏好会造成文化消费热点的转移,引起文化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文化需求量的升降起伏。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引导时尚的消费倾向,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工人和农民确实应该享受比马戏更好的东西。他们有权利享受真正的、伟大的艺术。为此,首先就得实施最广泛的民众教育和民众训练的工作。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加强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消费需求知识的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人们不正确的消费思想,使之走上正确的文化消费轨道。

第二,调整文化生产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当前,文化生产中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一度较旺的新闻出版业、电视业、娱乐业等规模扩张过快,战线过长,而公益性的图书馆业、博物馆业等趋于萎缩。从产品结构来看,各个产业领域中面向农村居民的产品及服务短缺,面向城市居民的产品和服务过剩;面向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的产品及服务短缺,面向高收入者的产品及服务过剩。这种局面,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形成的。解决的办法,应是国家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和其他行政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控。要努力促进新闻出版业等由扩大数量规模为主转向实现优质高效为主,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尤其是加大对国办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促进农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形成。通过“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措施,努力改变边远农村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使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能得到满足。在城市,要通过差别税率等有效手段,促进多层次、多品种的文化供给体系的形成。

调整文化产业的产品结构,还要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停止思想内容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这就要求文化产业部门树立正确的经营目标,努力生产内容健康、艺术精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以此来满足和引导居民的文化需求,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搞好文化市场建设。

当前,我国居民的文化需求大多数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因此,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也直接影响着文化需求量和文化需求结构的变化。

首先,努力促进合理的文化消费品价格体系的形成。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是否能形成合理的文化消费量和文化消费结构,与文化消费品的价格及相互间的比价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产业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全局来考虑,采取措施,降低文化消费品特别是大众文化消费品的价格,以提高大众的文化消费量,同时还要尽量缩小各种消费品价格之间的比价,使人们有能力享用知识型、娱乐型、闲暇型等各种类型的文化消费品,从而形成较合理的文化消费结构。其次,加强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使文化市场规范化、有序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已相当庞大。但从发展的成熟程度上看,却仍处于起步阶段。盗版盗印、制黄贩黄、色情表演等种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这些无序化的行为,污染了消费者的心灵,败坏了健康的消费风气,有的还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抑制了消费者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愿望。因此,加大文化市场的执法建设极为重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